人妻少妇中文乱码在线|国产高清无码视频专区|亚洲欧美日产综合在线看|欧美亚洲国产怡红院影院|高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国产精品观看无码不卡视频|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亚洲区|久久亚洲精品成人无码网站夜色

正在閱讀:周敦頤是宋明理學的真正奠基者

周敦頤是宋明理學的真正奠基者

2020-07-27 10:51 宋明理學五十講 楊立華
      宋明道學或者宋明理學有濂、洛、關(guān)、閩四大主要流派,濂就是指周濂溪,洛是指二程,關(guān)是指張載,閩是指朱子。濂、洛、關(guān)、閩之學,一般被公認為道學正宗,或者理學正宗。
      周敦頤(周濂溪)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文學家、哲學家。著有《周元公集》《愛蓮說》《太極圖說》《通書》。他所提出的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動靜、主靜、至誠、無欲、順化等理學基本概念,為后世的理學家反復討論和發(fā)揮,構(gòu)成理學范疇體系中的重要內(nèi)容。
      誠體與太極:周敦頤的哲學
      周敦頤是宋明理學的真正奠基者
      楊立華,1971年3月出生于黑龍江省七臺河市,1998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博士學位。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
      道學的理論建構(gòu)階段從周敦頤開始。周敦頤、邵雍,是宋明理學的真正奠基者。
      周敦頤,生于公元1017年,去世于公元1073年,活了55歲左右。他的家鄉(xiāng)是營道縣,也就是今天的湖南道縣。周敦頤晚年定居廬山的時候,在其住所附近有一條小溪流過,他就把這條小溪命名為濂溪。他在那里建了濂溪書堂作為自己讀書的地方,所以后世一般稱他為周濂溪。
      周敦頤是宋明理學的真正奠基者
           濂溪祠
      宋明道學或者宋明理學有濂、洛、關(guān)、閩四大主要流派,濂就是指周濂溪,洛是指二程,關(guān)是指張載,閩是指朱子。濂、洛、關(guān)、閩之學,一般被公認為道學正宗,或者理學正宗。
      周敦頤在世的時候影響并不大,這一點是跟王安石、司馬光等人不能相比的。由于周敦頤聲名不顯,當時知道他的人并不多,所以周敦頤的著作到了南宋的時候就已經(jīng)很成問題了,可以說聚訟紛紜。諸如《太極圖》的來歷,《太極圖》到底是什么樣的,《太極圖說》第一句話到底是什么,《太極圖說》跟《通書》的關(guān)系等等,都沒有定論。我們現(xiàn)在的通行本《周敦頤集》主體部分是經(jīng)過了朱子的編輯的,可以說是朱子版的周敦頤。我個人還是認為朱子版的周敦頤比較可靠,當然也更有哲學趣味。朱子幾乎一生都為經(jīng)過自己編輯的《太極圖》和《太極圖說》以及他自己做的《太極圖說解》辯護。
      周敦頤是宋明理學的真正奠基者
                 太極圖
      周敦頤長期做州縣小吏,史書上記載說他不卑小職,處理問題的時候都非常認真,有嚴毅之風。二程的父親程炯在周敦頤尚處寒微之時就看到了他的高貴品質(zhì),所以讓二程兄弟去向他問學,這對二程兄弟是真正有啟蒙作用的。周敦頤令二程兄弟去尋孔顏樂處,所樂何事。也就是讓他們?nèi)ンw會孔顏樂處的精神境界到底是什么樣的一種精神境界。這一個“樂”字的拈出,本身就已經(jīng)是儒家氣質(zhì)的集中體現(xiàn)了。梁漱溟先生曾經(jīng)指出,從根本氣質(zhì)上講,儒家是一種樂感文化。這樣的一個“樂”字的拈出,其實已經(jīng)把儒家看待世界的那種溫暖的、有春天意思的目光揭示出來了。
      周敦頤對二程兄弟的啟蒙是多方面的。他對程顥的人格影響非常大。程顥曾說,“自見周茂叔,吟風弄月以歸,有吾與點也之意?!敝熳釉鵀橹芏仡U做《像贊》,其文曰:“道喪千載,圣遠言湮;不有先覺,孰開后人;《書》不盡言,《圖》不盡意;風月無邊,庭草交翠。”這里,“道喪千載”就是我們第一講里面提到的道統(tǒng)觀念。儒家之道,在孟子去世以后就湮滅無聞,這是韓愈以后的常見講法?!暗绬是лd,圣遠言湮”,圣人離我們太遠了,言辭已經(jīng)湮沒?!安挥邢扔X,孰開我人”,如果沒有先覺者,誰能夠啟迪我們這些后來人呢?“《書》不盡言,《圖》不盡意”,這是在講他思想的貢獻?!啊稌凡槐M言”里面的“《書》”當然是指《通書》,“《圖》不盡意”中的“《圖》”當然是指《太極圖》。
      “風月無邊,庭草交翠”,“風月無邊”一句暗含了黃庭堅對周敦頤的評價——“人品甚高,如光風霽月”?!巴ゲ萁淮洹眲t與周敦頤的一個小故事有關(guān)。周敦頤家院子里的雜草長滿了之后也不除去,人家問他為什么不去除一除雜草,周敦頤回答說:“如自家意思一般?!币簿褪钦f那雜草生機勃勃的,何必要除去它呢?你追求這樣的生機,我也追求這樣的生機,那為什么要斷掉雜草的生機呢?北宋道學家普遍喜歡生命力強的東西,比如程顥喜觀雞雛,張載喜聞驢鳴。而這種趣味跟他們對世界的理解是緊密關(guān)聯(lián)的。朱子這篇《像贊》是對周子的人格及思想的一個完整全面的概括和總結(jié)。
      周敦頤是宋明理學的真正奠基者
      《濂溪先生像贊》凡七行,每行七字,字經(jīng)一寸,正書,像贊是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題,題云:“道喪千載,圣遠言湮,不有先覺,孰開我人。書不盡言,圖不盡意,風月無邊,庭草交翠?;扪兕}。”

                   01
      天地的本性就是人的本性
      周敦頤特別強調(diào)人在萬物中的獨特地位:“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 人是所有萬物當中最靈秀的,這個觀念就強調(diào)了人的特殊性。周敦頤說人跟萬物的最大區(qū)別在于人最完整地稟得了天地當中最精華的東西,人在某種意義上是天地的精華的最直接的體現(xiàn)。如果我們用天人之間的關(guān)系來講,周敦頤的思想則真正體現(xiàn)出了天人合一,他恰恰是要講人的規(guī)律就是自然規(guī)律的集中體現(xiàn)。也就是說,在周敦頤看來天地的本性就是人的本性,人類社會的所有道德法則都源于天地的本性,這是周敦頤的一個絕大的發(fā)明。
      當然他跟老子是不同的,老子是把整個人類社會向荒莽的自然那邊拉,儒家是把人類社會的所有價值原理植根到天地的原理上去,所以這兩者是不一樣的。儒家是把人的價值原理植根到天地,在天地的本性當中辨認出價值的原則來,而不是用自然消解人類社會的道德價值。按照老子、莊子的做法,會導致完全用自然消解人類的道德價值,而儒家恰恰從這樣一個逆反的方向上把人類的道德價值跟天地的本性關(guān)聯(lián)起來,而這種關(guān)聯(lián)又不是源自某種主觀的構(gòu)造,而是根源于真實的哲學洞見。
      人是得其秀而最靈的,但是人類社會卻恰恰需要治理。為什么“得其秀而最靈”的人反而需要治理呢?這就只能結(jié)合善惡的產(chǎn)生來做進一步地闡發(fā)了。

               02
      什么樣的人是圣人?
      《太極圖說》講:“形既生矣,神發(fā)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庇辛巳耍陀辛诵误w和神明的分化。內(nèi)在的本性為外物所感,也就形成了善和惡的分別,世間萬事也就由之而生。善惡既分,治理的必要也就產(chǎn)生了。
      這里,我們首先要面對的問題是,誰來治理這個社會、這個國家?誰來發(fā)現(xiàn)人類社會應(yīng)有價值?周敦頤的答案是圣人。圣人的重要性就在于圣人能夠發(fā)現(xiàn)人類社會的價值原理,人類社會價值的根據(jù)所在。那么什么樣的人是圣人?在《通書》里面,是有很多的章節(jié)是講圣人的。最典型的是《通書·圣》這一章:“寂然不動者,誠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動而未形,有無之間者,幾也。誠精故明,神應(yīng)故妙,幾微故幽。誠、神、幾曰圣人?!?br />       這一章很難懂,很難得到一個確切的解釋,我這里也只能給出一個相對合理的、權(quán)宜的解釋。周敦頤用三個概念來講圣人,即誠、神、幾。“寂然不動,誠也”,寂然不動是誠的狀態(tài)。寂然不動這話出自《禮記·樂記》,在我看來,這里的“寂然不動”并不是指像石頭一樣沒有動作,完全靜止,而是沒有主動欲求的意思。真正的公明之人不應(yīng)該有額外的主動欲求,如果有主動的欲求就不是寂然不動了,在某種意義上就不誠了,不誠就是偽和妄。
      這個地方就涉及到一個問題,我餓了要吃飯,這算不算寂然不動?誠在這里顯然不是天道之誠,而是人的心靈狀態(tài)?!案卸焱ㄕ撸褚病?,遇到有物來感發(fā)就能有所通達。要注意,在周敦頤的話語系統(tǒng)中“通”是跟“智”相關(guān)聯(lián)的,因此才說“通曰智”,這一點在他講五德的時候講得非常清楚,所以“感而遂通”的這個通字就有智的意思。有事物觸發(fā)我們,就會有所知識,這就是神。不是主動的欲求,而是為物所感。但什么叫主動的欲求?這個主動欲求,我是從儒家的分限這個角度來理解的。什么叫做欲?欲是指對分外的、多出來的那部分的追求。因此,“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指的不是無事時全無思慮,遇事則有所感發(fā)。一個人依本分而行,不做非分之想、不為非分之事,則無時不寂,亦無時不感。
      “動而未形,有無之間”指的是本分內(nèi)的追求,這種本分內(nèi)的追求雖然屬于動,但因其非刻意的、額外的追求,所以可以理解為動而非動的狀態(tài)。我們做事的時候也是這樣的,最恰當?shù)摹⒑玫淖鍪聽顟B(tài)應(yīng)該是什么樣子?有一個自己的目標和追求,但是并不把那個目標和追求當成我們做事的絕對的前提條件。比如種莊稼,種莊稼不能考慮今年是不是有災然后決定自己種或者不種,有沒有災都得種。但是問題是,如果種下去必然長不出糧食會有人去種么?腦子壞了的人才會去種。有目標,但不過分關(guān)注這個目標;有追求,但這追求不在本分之外。我覺得這就叫作“動而未形,有無之間”。
      “誠、神、幾曰圣人”,圣人不能有過分的主動欲求,因為一旦有過分的主動欲求人的神識就昏了,有過分的主動欲求人就有了私心。所以《通書》里講:“圣人之道,至公而已矣?!睘槭裁此茏龅健爸凉保恳驗樗麤]有個人的私欲,他能超越個人的私欲。你餓了吃飯那不是私欲,私欲是指過分的欲望。人可以有欲求,但不能有這樣逾越本分的欲求,有了逾越本分的欲求即有了私欲,是失其至公。失其至公,就不再有“明”了。人只要不公,就必然不明。
      周敦頤是宋明理學的真正奠基者
                        楊立華

                  03
      志學:圣人可以通過學習來達到
      周敦頤的作品看似零散,但如果我們仔細考察,將會發(fā)現(xiàn)宋明理學的基本架構(gòu)在他的思想中已經(jīng)完整出現(xiàn)了。志學這部分實際上對應(yīng)的就是修養(yǎng)功夫的部分。學要立志,立志的標準是“圣希天”,即圣人追求的是天的境界;“賢希圣”,賢人追求的是圣人的境界;“士希賢”,一般的士人追求的是賢人的境界。
      周敦頤有兩句話特別重要,其中提出了儒家士大夫的理想和目標:“志伊尹之所志”,因為這個世界需要圣人來治理,即使沒有圣人出來也得有賢人出來;“學顏子之所學”,這是他為儒者確立的目標和理想。在他看來,士大夫應(yīng)以此為目的。這個世界總需要有道義的擔當者,總需要有智慧的擔當者,總需要有人不斷的重新出來,每隔數(shù)百年,如果一個文明不出現(xiàn)偉大的哲學家,這個文明離沒落就不遠了。
      在我看來,哲學就是一種根源性的談道理的方式,一個偉大哲學家出現(xiàn)以后的數(shù)百年乃至數(shù)千年,人們談道理的方式都會受到他的深刻影響。你只能按照這些大哲學家的方式來談道理,否則別人會認為你不講道理。為什么《孟子》最后一章講“五百年必有王者興”,這是我們這個文明的基本命運,每隔數(shù)百年一定出偉大的圣人。但是怎么能成為圣人呢?不同的人對圣人的理解不一樣。在《通書·圣學》篇里面,周敦頤提出了“圣可學”的觀念,圣人是可以努力地通過學習來達到的。
      怎么才能達到圣人,怎么才能學成圣人?周敦頤說:“一為要”,一是學為圣人的根本,一就是純一、專一的意思。但不能只講專一,如果只講專一,那我專一于賭博怎么辦?所以,周敦頤接下來講,“一者,無欲也”。怎么理解“欲”這個字呢?在宋明道學的傳統(tǒng)里,欲一般都是指過度的欲望,逾越了自己本分的欲望?!盁o欲則靜虛、動直”,無欲的結(jié)果是靜則虛,動則直,無論動還是靜,都能夠做到公平?!办o虛”的效果是“明”,明自然通達,所以“靜虛則明通”;“動直則公”,公正的人才能博大,即周敦頤說的“溥”,“公則溥”。沒有過度的欲望,每個人只專注我自己本分的事兒,因為不過度,所以不在“欲”的范疇。不能把無欲理解為沒有欲求,那樣理解就成禪宗了。因為沒有過分的欲望,所以我們能虛靜,靜則虛,虛就是內(nèi)心中沒有任何成見,有成見就不再虛了。而因為沒有任何成見,所以你能夠客觀地、如實地看到事物,因此就明通。直則無私念,無私念所以公平,公平才能夠真正做到博大。
      到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周敦頤的思想從本體論到政治思想再到工夫論,是有一個相當完整的架構(gòu)的?!短珮O圖說》和《通書》的出現(xiàn)讓我們看到了一種樸素、明達、理性的哲學建構(gòu)的努力,而且這一哲學建構(gòu)是以哲學寫作的方式來完成的。周敦頤不像同時代的大多數(shù)人那樣,以注疏的方式來思考和寫作,他的哲學著作是以原創(chuàng)式的形態(tài)出現(xiàn)的?!短珮O圖說》和《通書》里閃耀出的那種樸素、明達、理性的光芒對后來者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我們因此將周敦頤視為宋明道學的奠基者。至此,從中晚唐開始的儒學復興運動有了更為確定而明晰的方向。

      本文節(jié)選自

       周敦頤是宋明理學的真正奠基者

返回國學文化頻道 (責任編輯:城鄉(xiāng)農(nóng)科文化網(wǎng))

相關(guān)閱讀

分享按鈕